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志伟
正值暑假,不少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锻炼本领、认识社会。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发布的一项有1000名大学生参与的调查显示,提高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质量,63.4%的受访大学生希望高校与企业、地方对接,打造社会实践合作基地,52.6%的受访大学生希望安排专业老师,及时为学生提供指导和服务。
陕西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白琪瑶今年又一次在社会实践中度过暑假。去年暑假,她参加了“七彩假期”志愿服务活动,策划了手工课、科学小实验等课程,将所学的知识传递给孩子们。今年,她以队长的身份到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调研苹果产业发展情况,和团队成员采访了苹果种植户、返乡创业青年等人员,用镜头记录白水苹果的全产业链,为推广白水苹果出谋划策。“去年暑假过得很有意义,所以今年我主动联系到指导老师,希望能继续参加实践,走进乡村,走到基层,和团队成员一起把想法落地。”
“社会实践应该成为大学期间的必修课。”苏州大学音乐学院的吴佩怡很喜欢参加社会实践,社区、医院等地方都留下过她当志愿者的身影。这个暑假她参加了学校的支教活动,和同学们一起前往浙江省丽水市庆元县五都小学,成为了支教老师。“通过教学,不仅让我检验和运用了专业知识,也为孩子们架起了学习音乐的桥梁,看着内向的孩子从不敢出声到大声唱歌,找到自信,调皮的孩子通过小组合作变得更专注,很有成就感。”
不过,吴佩怡也担心由于教学时间较短,很难建立起系统的教学模式,对孩子的长期影响有限。“另外由于我们是自主组队,教学经验不足,也面临着许多教学难题,比如怎么为不同年级、不同水平的学生开展更高效的教学,这些都需要我们去摸索,再落实到教学中,容易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
对于暑期社会实践存在的不足,51.7%的受访大学生觉得与专业关联性不强,很难发挥优势,48.1%的受访大学生认为是缺少资金支持和专业指导,开展难度较大,48.1%的受访大学生表示学校提供的实践机会有限,渠道单一,40.5%的受访大学生认为实践时间比较短,难以形成有效成果。其他还有:重复性高,创新性不足(31.7%),有些实践流于形式,吸引力较弱(30.9%),与评奖评优绑定,存在功利主义倾向(19.0%),可能存在一些安全隐患(9.7%)等。
白琪瑶希望学校为学生社会实践提供充分的支持,在前期帮助学生明确实践方向,在过程中配备专业老师进行指导,为学生答疑解惑,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实践目标。
陕西职业技术学院的指导老师吉珍霞见证了学生们在实践中的成长进步,学生们朝气蓬勃的样子,让她看到了这一代年轻人的担当。提高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吉珍霞希望政府部门、各大企业等力量可以加入进来,比如在官网开辟专门的板块,提前发布实践项目的信息和联系方式,方便高校实践团队及时与其对接,丰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场景和内容。
提高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质量,63.4%的受访大学生希望高校与企业、地方对接,打造社会实践合作基地,52.6%的受访大学生希望安排专业老师,及时为学生提供指导和服务,48.3%的受访大学生建议引导学生把社会实践与专业、兴趣相结合。
其他还有:高校为学生提供一定经费支持,减轻经济负担(45.6%),打造社会实践团队分享平台,总结优秀经验(38.2%),对优秀社会实践团队进行奖励,增强荣誉感(25.9%),及时了解学生实践动向,保障人身安全(16.1%)。
吴佩怡希望学校能与本地的社区开展合作,比如开展周末班、假期托班等,鼓励有兴趣的大学生加入其中,既方便学生就近参与社会实践,也能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另外,希望学校多拓展一些与学生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比如推动医学院的学生到社区科普医学知识等,既能锻炼专业能力,也能让大学生积极参与到社区服务中来,贡献力量。”
此次调查的受访者中,在读专科生占18.1%,在读本科生占70.8%,在读硕博研究生占11.1%。#读数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正规实盘配资网站,摩根策略,股票配资查询论坛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