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襄王嬴稷,本是秦惠文王的儿子之一,但并非长子。在庞大的秦国王室中,他的地位起初并不显眼,更谈不上显赫。他的母亲芈八子(后来的宣太后)原本出身卑微,只是众多妾室中的一员。由于身份地位的缘故,嬴稷早年并未受到重视,甚至被送往燕国作为质子。这一安排几乎等同于被边缘化,他与秦国的王位在当时看来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然而,世事难料,最终王位却落到了这个并不被看好的质子手中,这是历史发展中极具戏剧性的一幕。
公元前307年,秦国国势已强,攻占宜阳后几乎可以直逼周王朝的都城洛邑。当时在位的秦武王嬴荡性格刚烈,酷爱逞勇斗狠。他得意之下,竟在周都城举行举鼎之举,鼎为九鼎之一的龙纹鼎,象征着天下权威。嬴荡本想以此彰显武力与威风,却未料到这一举动竟成致命之祸。或许是准备不足,龙纹鼎突然从他手中坠落,砸伤双腿。武王自此卧病不起,没多久便撒手人寰。
武王骤亡,朝局立刻陷入动荡。更为棘手的是,嬴荡死时并无子嗣,这意味着秦惠文王的所有儿子都有继承的可能。至于惠文王究竟有多少子嗣,史籍并无确切记载,但从已知的几位来看,至少在五人以上。除去后来的秦昭襄王嬴稷与其两位弟弟,再加上公子壮和秦武王嬴荡,已经有五位明确记载的皇子,可以推测尚有其他子嗣存在。继位之争在所难免。
展开剩余67%当时的形势对公子壮似乎更有利。他留在秦国境内,且有太后与王后的支持;反观嬴稷远在燕国,被迫以质子身份寄人篱下,形势十分被动。然而,最终胜出者并非公子壮,而是嬴稷。这一结果,背后有一位关键人物的推动——宣太后的同母异父弟弟魏冉。
秦武王的母亲与王后本身在朝中毫无实权,纵然支持公子壮,也无法影响大局。嬴稷的机会正是由魏冉开创的。魏冉在惠文王与武王时期便已担任要职,权力深植于朝廷与军中。《史记·穰侯列传》有言:“自惠王、武王时任职用事。”这说明魏冉不仅是显赫的权臣,更是掌握军政大权的实际操盘手。宗室自商鞅变法后权力被削弱,后宫更无从干预,决定新王人选的重权自然落入魏冉等权臣之手。
魏冉与宣太后血缘相连,自然更愿意扶持外甥嬴稷登基,而非帮助他人子嗣。于是他竭力推举嬴稷,迅速平定王位继承之争。嬴稷即位后,对魏冉大加封赏,任命其为将军,掌控咸阳城防务,由此奠定了魏冉在秦国政坛上的核心地位。
然而,嬴稷的登基并非一帆风顺。次年,朝中部分宗室与大臣联合外部诸侯,企图发动叛乱,推翻嬴稷的统治。但这一阴谋最终败露,被魏冉先发制人地平定。叛乱者尽数诛杀,自此朝中再无人敢公然反对嬴稷为王。正如《史记·穰侯列传》所记:“诛季君之乱,而逐武王后出之魏,昭王诸兄弟不善者皆灭之,威振秦国。”由此,嬴稷的王位彻底稳固。
秦昭襄王的登基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转折,更是秦国历史的重要关口。在他漫长的在位岁月中,名将白起横扫六合,谋臣范雎制定“远交近攻”的战略方针,使秦国对外扩张几乎年年奏捷。他的统治直接为秦始皇嬴政的统一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倘若当年王位落在他人之手,后世的秦国历史也许会走向另一种结局,或许是延续分裂,或许是统一无望。嬴稷的即位,不仅决定了他个人的命运,更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
发布于:天津市正规实盘配资网站,摩根策略,股票配资查询论坛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