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1月28日,日本在实施九一八事变后,还打算继续扩大战争范围,他们这时把目标对准了上海。
上海是当时远东地区的首要城市,同时也是国家的经济核心,一旦日本攻占上海,必将使其影响力显著增强,因此日本随后发起了“一·二八事件”。
“128事故”之时,驻守在上海的是粤军19路军,这“路军”和之后“集团军”它的构成大致相同,不过眼下19路军仅统领一个军,兵力总数为33000人,总司令由蒋光鼐担任,军长则由蔡廷锴担当。
面临日本的步步紧逼,蒋光鼐和蔡廷锴忍无可忍决议奋起反击。
日本原以为上海将和东三省一样很快被攻占,然而此时日本却估计错误,因为十九路军成功将日军阻拦在上海境外。
在那之后,张治中率领第5军所属的87师、88师,总计超过两万名将士迅速赶往上海支援,日军也调派部队进行增援,双方兵力在最高峰时,中国军队约有六万人,面对日军的九万余人。
便是这么困难条件下,19路军依然死死抵抗挡住了日本的进攻。
然而五年之后,淞沪会战发生,同样的淞沪会战,七十万中华民国军队精英却无法抵挡二十万日本军力。
当年十九路军怎样抵挡住了日军的攻势,但五年后的淞沪会战却没能成功呢?
日本此刻未消化918的效果
十四年抗日战争期间,由于国内工业基础薄弱,军民在抗击日军时往往要承受三倍乃至五倍的减员损失,即便在敌我力量对比为一比一的条件下,能够有效遏制日军的进攻,也已经是相当不易的成果。
自日俄战争起至1932年,日军未曾卷入任何规模宏大的战事,即便其人员素质,相较于当时国力衰微的我国,已属上乘。
当年策划“918”之际,就连日军总部也感到不安,他们忧虑难以迅速攻克如此庞大的目标。
等到那时,身为中级军官的石原莞尔、东条英机等人发起了“918”,这才使日本陆军部明白国民政府外表光鲜,内里却一团糟。
因而,在尝到了一点甜头之后决议持续切蛋糕。
然而日本是个岛国,国土上资源匮乏,因此军械制造十分困难,在抗击敌国的战斗期间,众多重要军事设施几乎都由东北的兵工厂制造出来。
彼时张学良位于东沈阳兵工厂的座机,在抗击外敌的战斗中,屡次成为日寇侵略行动的目标“急先锋”日本在“128工作”期间,对于鲸吞东北的成果尚未完全吸收,相应的准备措施也未能及时跟上。
因此,在事业的开端阶段,日本通过发动九一八事变来攻击上海,在冲突的起始阶段就遭受了严重的损失,庙行地区取得的决定性胜利中,近三千名日本军人被第十九路军消灭或受伤。
也就是说,如今的日本不具备同时运用三种武器打击19路军的能力,所以面对19路军,即便日本更换四次将领也无法扭转局势。
日本仅仅为了搬运视线
接下来,当时的日本因为“九一八事件”在国际上声誉受损,如今的日本也必须调整政策以避免国际社会持续关注“九一八”。
因此陆军部和日本内阁都决定在上海开展行动,并非一定要占领上海,但至少能够转移国际社会对日军侵略东北的视线。
因此他们接着在我国东北启动了一项区域设计的行动,当时日本清楚上海情况复杂,许多西方国家都在上海设立了租界。
如果战事扩大了,那么列强出于自身考量,肯定会进行干预,因此,在战斗刚刚开始的时候,日本方面的兵力并不充裕。
他们起初打算吃掉上海,吃不掉也尽量让上海变成“缓冲区”,不允许部队在这驻守,为之后日本全面扩张做预备。
不曾料到,十九路军竟如此勇猛,面对日军嚣张气焰,该军的强大程度令人惊讶,为扭转局面,日军四次更换将领却无法攻克这坚固防线。
由于中日两方战事不断升级,范围已影响到列强在上海的利益,西方方面因而决定进行居中斡旋。
19路军的战斗力非常强悍
19路军的驻守情况完全出乎当时所有人的意料,因为“128事件”发生前,该部队已经半年没有收到军饷了。
当时蒋介石被迫离开权力中心,广州的汪精卫与孙科负责治理国家,所以第十九军才获得了驻守上海的机会。
不过19路军的历史渊源与北伐铁军紧密相连,蔡廷锴曾担任24师的副手,该师作为南昌起义的中坚力量,源于叶挺独立团的扩建,因此19路军的早期组织也与独立团有着直接联系。
蔡廷锴于南昌起义期间率领部队脱离了该起义行动,他在国民党军中堪称特立独行,品格端正,痛恨邪恶,即使十九路军已半年未领到军饷,部队的战斗意志依然高昂。
可以说,19路军在淞沪战场的亮眼表现现已不输中央军了。
接续下来的第五军同样属于中央军的核心部队,这支军团的实力足以让日本方面感到棘手。
在五年后的淞沪会战期间,日本已经完全掌控了本国的重工业,飞机大炮等装备已经远远超越了中国,并且具备了立体化的打击能力,同时当时的日本也迫切想要扩大战争,企图将整个中国吞并。
淞沪会战确实给日本带来了相当大的阻碍,是19路军的顽强抵抗,让日本暂时有所收敛。
#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
正规实盘配资网站,摩根策略,股票配资查询论坛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